本日焦點

兩岸ECFA貿易戰,台塑傷多大?中國「以戰逼談」,下一個受害產業是?

中國認定台灣「貿易壁壘」後不到一週,取消台灣12項石化產品的ECFA優惠稅率。兩岸貿易戰開打,中國會全面終止ECFA嗎?北京對台企的態度改變了嗎?下一波影響的會是哪些產業?

ECFA-貿易壁壘-石化-早收清單-台塑-機械-工具機 中國選擇對台灣的石化產品開刀,2024年起取消台灣12項石化產品的ECFA優惠稅率。圖片來源:謝佩穎攝
    其他

12月15日上午,中國商務部無預警地宣告結束對台灣長達8個月的「貿易壁壘調查」,認定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限制構成「貿易壁壘」。

不到一週後,北京選擇對台灣的石化產品開刀,2024年元旦起,台灣產的丙烯、對二甲苯(PX)等12項產品,中止適用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」(ECFA)的協定稅率。

大選前一個月公布,中國要「戲劇張力」

這場跨越台灣海峽的貿易戰,始於今年4月中國商務部啟動6個月的貿易壁壘調查,涉及2455項產品。

接著在8月17日,商務部發言人束珏婷於記者會上宣布,陸方初步調查認為,台灣違反世界貿易組織(WTO)的「非歧視原則」和「普遍取消數量限制原則」,基本上定錨了最終的調查結果,調查項目還增加到2509項。

就在外界預估,10月就會發布結果時,中國商務部突然又以「案情複雜」為由,延長3個月調查,直至明年台灣總統大選投票日前一天的1月12日,意圖引人關注。沒想到,中國又在期限前約一個月便公布結果,且對部份產品開始取消優惠。

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顏慧欣解讀,中國某程度希望調查結果能干擾台灣選情,在選前一個月公布,或許認為這是令議題足以發酵的時間點,「讓不安感提到最高,戲劇效果張力最大。」

廣告

她認為,接下來30天,中國會醞釀下一步作為,並釋出訊號:誰是比較適合和北京溝通,令貿易壁壘爭端安然落幕的人選。

的確,中國宣布對台灣石化製品開鍘後,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發布新聞稿,指兩岸可在「九二共識」的基礎上,協商解決經貿關係中的各種問題。政治基礎依舊是協商的前提。

刻意選「影響最小,敲打最大」的產業

為何第一擊選擇石化業?

一名熟悉兩岸經貿的觀察人士分析,中國對石化產業下手,是在早收清單裡挑選一個「影響最小、敲打最大」的選擇。

台灣石化業出口總值中約40%是到中國大陸和香港。台灣石化業的競爭對手為日本、韓國,而兩國和中國都已加入RCEP。台灣石化公會理事長曹明說,失去ECFA關稅優惠,將讓台灣石化業「三面受敵」,同時面對日、韓和大陸業者的競爭。

廣告

這次「台塑集團受影響最大,」一名資深石化業內人士舉例,在首波12項產品清單之中,丙烯、丁二烯都是上游原料,尤其丙烯從台灣出口幾乎全銷中國,主要外銷廠商就是台塑。

台塑過去藉由關稅優惠,將麥寮廠的原料送到自家中國寧波廠再加工製造成PP、PE及ABS等塑膠產品。

這次,中國選擇從原料開刀,一部份由於當地石化業產能過剩,台塑是中國石化企業的競爭對手之一,取消優惠關稅後,若台塑仍選擇從台灣出口原料到中國,必然會壓縮利潤空間,最終產品的競爭力得打點折。

把台灣企業與政府分開來

「大陸是有意識地縮小打擊面,」他說,北京這次的打擊目標,都是有應變能力的大企業,還沒下狠手影響到中小型石化業者。

廣告

凱基證券研究指出,台塑寧波廠有許多產能已經開出,可進行集團內部調度。台塑則發布新聞稿,表達遺憾,指出對部份產業產生影響。

敲打最大,則是能在台灣製造選舉輿論的素材。「等於把台灣企業跟台灣政府分開來,」熟悉兩岸經貿的觀察人士指出。

下一波會是機械、紡織?

類似情境發生在機械產業,台灣機械業23.5%市場在中國。但由於ECFA早收涵蓋範圍有限,台灣機械公會秘書長許文通說,ECFA對機械產業的整體影響沒這麼大,但對個別企業有影響。

這些企業失去ECFA關稅優惠,將面臨平均約8%的關稅,影響這些企業在大陸的市佔率。他指出,工具機是ECFA早收清單中機械類別的最大宗,但對大陸的出口金額不大,約2億餘美元。

廣告

不過,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仍評估,中國的報復措施會根據情勢陸續推出,且可能遍及多種產業。

工總也指出,若陸方持續取消機械、紡織等台灣出口大陸產品的既有關稅優惠,對台灣從業人口眾多的傳產來說,將是很大的衝擊。因此建議政府一方面協助加速台灣廠商全球佈局,另一方面與陸方建立協商溝通管道。

以戰逼談,但中國不致全面終止ECFA

連串出招後,北京真的會全面終止ECFA嗎?學者認為,可能性不大。

熟悉ECFA條文的劉大年指出,ECFA協議第16條終止條款規定,任一方可書面通知對方,就在180天後終止協議。「如果中國想終止ECFA,它不需要繞一大圈,只要根據16條就好了,」他指出。

廣告

中國學者也同意這個判斷。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說,由於民進黨政府上台後,並不感謝中國的「讓利」政策,陸方的確有學者主張終止「惠台政策」。但兩岸貿易仍有巨大利益,北京從全局考量,並無意切斷雙邊經貿關係。

他說,兩岸簽訂ECFA後,遲遲未簽訂「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」(貨貿),目前雙邊也沒有溝通管道,「兩岸經貿關係一直處於無解的狀態。」因此大陸是要提出問題,要求台灣當局調整「不平衡」的貿易關係。

熟悉兩岸經貿的觀察人士也指出,中斷ECFA並不符中國對台的「融合發展」戰略,且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11月才在南京的兩岸企業家峰會中,呼籲加強經貿文化交流合作。「經濟是兩岸臍帶,怎麼可能斷?」

中國需要台灣「以投資取代貿易」

他也認為,隨著中國產業成熟,同時面對當前經濟疲弱,更需要台灣的直接投資,因此目前對台灣企業的態度,是「以投資取代貿易」,這點從國台辦經濟局長張世宏10月演講談及台灣石化PC製品遭反傾銷調查時,建議台灣企業的重新佈局可考慮廣西,就可窺知一二。

這場紛爭的源頭,是兩岸加入WTO後20多年來,都懸而未決的「最惠國待遇」爭議。台灣經濟部不斷呼籲中國回到WTO的機制下解決爭端,但中國始終不願在這個場域下處理兩岸經貿,以避免將台灣問題國際化;而兩岸目前也難有雙邊協商的平台。

無論明年的總統大選結果為何,怎麼調整兩岸經貿結構,都是新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。「即便國民黨上台,也要面對兩岸經貿關係結構性調整的問題,這是無可迴避的,」包承柯說。(責任編輯:洪家寧)

相關熱門主題
延伸閱讀
你可能有興趣
廣編企劃|光林智能與AI攜手,打造淨零城市|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
最新訊息
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$499(原價$790)
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
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

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,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